日本奶粉,日本奶粉的好处和坏处
综上几点因素,未来几个月煤炭需求低位波动。
像所有煤企都期盼政策救市一样,苏洪涛坦言,产量、收入、利润去年分居行业第四位、第三位、第三位的山东能源集团也盼望有利于煤炭市场发展的政策出炉,切实到位的政策能让一批暂时遇到困难的煤企生存下去,但企业不能坐等政策,坐等是等不来明天的。面对煤炭市场的持续低迷与煤炭企业普遍陷入困境的焦灼,政策救市举措频出。
不少煤企认为,进口煤在抢占了国内市场空间的同时,拉低了煤炭价格,而后者的影响更明显。要求严格落实限产方案,安全检修、降低生产强度必须到位。新汶矿业集团非煤产业部主任经济师邹练强告诉导报记者,该集团与浙江能源集团合作成立的伊犁新天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计划将伊犁地区丰富的煤炭转化为天然气,通过西气东输管线输往内地省区,加快推动煤炭资源优势转化。虽然进口煤总量不大,只占中国煤炭消费总量的不到1/10,但对国内价格的利空杠杆作用却非常明显。前8个月,我国煤炭进口20176万吨,同比减少5.3%,进口均价为480.5元/吨,同比下降15.3%。
煤炭库存连续多个月超过3亿吨。但在需求疲软、煤价下跌的市场环境下,煤企还是普遍调低了生产和销售目标。至于煤矿企业在煤炭发展形势好的时候,加大投入,加大产出,无可厚非。
另据欧盟能源机构预测,到2025年,石油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将占到2/3,核能比重稳步上升。如果按照程文的观点,煤炭行业在近十年减少5亿吨的产能,在现有宏观经济形势下,可以做到供需平衡。二是行业协会合理安排产量,防止杀价。这些投入多数在基础设施甚至房地产领域,拉动了钢铁、电力、建材等行业,随着4万亿刺激计划的功效渐行渐远,在没有新的刺激政策的情况下必定开始走低,这种结果虽然对某些产业带来不适应,但是对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
由此可见,希望通过政府行政干预包括干预煤炭投资,干预煤炭市场,干预进出口,干预煤矿企业生产,都是不现实的,在现阶段也不可能实现。在这些可变因素中,能耗水平总体上讲会呈现下降趋势。
目前,国家主要是出于环境考量限制进口劣质煤炭。导致煤炭需求下降的原因还有能源消耗水平下降。另一方面,国产煤炭出口价格没有优势,如果亏损出口,既不符合资源型产品出口限制的策略,也不利于煤炭企业经济效益。通过煤炭行业协会这种社团组织安排产量的设想,很显然在现阶段几乎无法实现。
因此,认为煤炭市场回升和向好,目前尚缺乏足够的依据。这样看来,今后十年煤炭刚性需求量增幅很小,甚至到一定时期会出现负增长,市场需求量难以突破40亿吨。按照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目标,到2020年,全国非化石燃料发电量能占总发电量20%以上,煤炭需求量将进一步减少,随着资源利用水平提高和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煤炭资源浪费现象将进一步改善。总之,目前煤炭市场状态不是国际经济形势、基本不是外贸进出口变动所造成的。
当然,煤炭市场刚需不足,不等于煤炭市场不能走出困境。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黄皮书,2013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6%,按市场汇率计算增长2.9%,未来几年世界经济的中低速增长将成为新的常态,2013年世界经济增速与2012年相比不会出现太大波动,大体持平或轻幅上扬的可能性较大,即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增长率为3.5%,按市场汇率计算的增长率为2.8%。
另据中国行业资讯网提供的数据,全球经济增长将从2013年的略高于3%恢复到2014年的3.75%,这两年的增长都比2013年4月份的预测低0.25%。三、黄金十年煤炭投资不算盲目程文认为,煤炭企业在黄金10年里盲目投资所产生的负效应,让煤企经营雪上加霜,举步维艰,煤炭在黄金10年里的表现是不正常的。
只要实行产量安排,必然涉及利益分配,因产量安排而停产的煤矿企业,理应得到相应的经济补贴,撇开煤炭行业协会的号召力,就是这种利益分配就根本实现不了。分析煤炭市场走势,不能脱离宏观经济走势、社会煤炭消耗水平发展趋势、能源结构变动趋势等因素。一、国际经济形势没有出现下滑程文认为,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下滑,国家外贸、出口持续下降,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是造成煤炭市场低迷的外部原因。2013年并网太阳能发电总量为87亿千瓦时。三是煤炭企业自觉控制煤炭产量。中国煤炭网近日发表了《煤炭市场的昨天、今天、明天》(作者:程军、李敏,以下简称程文)的通讯报道,通过采访部分业内专家,对煤炭市场现状和造成煤炭市场下滑的原因做出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判断,对煤炭企业的应对策略提出了意见。
如前所述,煤炭产能、煤炭产量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如果煤炭行业自身调节能力强,完全可以适应市场需求,保证煤炭供求和价格稳定在合理水平。笔者对程文中几个关键的判断不敢苟同,特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如果说存在盲目,也仅仅是微观上极少数地区、极少数企业、极少数煤炭项目存在盲目性,存在对中国宏观经济和区域型经济社会发展走势预判的偏差,如果四、五年甚至七、八年以前上马的煤炭项目能够预判眼下的宏观经济走势,特别是2008年以后投资项目能够预判刺激政策的实际效果以及刺激政策的收敛,至少极少数并不优秀的煤炭资源开发项目可以避免。其中,美国的增长将从2013年的1.75%加快到2014年的2.75%。
即使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只要有市场竞争力,新的煤炭投资会按照市场竞争适者生存法则,总的趋势是,优秀资源和高效产能淘汰劣质资源和落后产能,始终保持供需大体平衡的局面。中国行业研究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煤炭消费比重降到了65%以下(也有民间经济机构预测在68.5%以内),能耗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但是,如果继续实行经济刺激政策,经济增长幅度保持在8%左右,煤炭供给将严重不足,最终制约经济发展,更关键的是,如果按照这样的经济增速来判断,又如何控制投资者投资煤炭产业更大的积极性?四、煤炭市场刚需不足程文对煤炭市场走势持乐观态度,认为煤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能源,短时间不可代替,需求是刚性的、长久的,煤炭行业走出困境逐步向好是大势所趋,等等。至于增加出口,一方面,国家会适当限制资源型产品出口,这是能源安全的需要。即使行业协会安排产量,煤矿企业也会按照自身需要组织生产,反而会造成市场混乱,至于企业自身主动减少产量或者走关闭之路,是应有之义。在这种前提下,控制进口的唯一有效途径是国内煤炭比进口煤炭更加质优价廉。
五、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合理的煤炭产业结构程文就煤炭市场走出困境的对策提出了三条措施,一是政府宏观调控,适当干预市场,限制进口,增加出口,压制产量,关闭煤矿。中国20132014年的增长平均将为7.75%,这两年的增长率比2013年4月份的预测分别低0.25%和0.5%。
按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原则,煤炭市场将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调整煤炭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政府的作用仅仅在于完善市场机制和要素,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无法实现直接的市场介入,只能通过培育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市场要素来促进市场竞争的法治化和公平、公正。导致GDP和煤炭消耗量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宏观经济走低,马浩亮在《深改元年的新常态经济与新权威政治智谷趋势》一文中指出,中国目前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不仅没有消除,而且4万亿刺激计划影响被逐步放大,并滞后显现。
年核能发电量92652千瓦时,2%的电力来自核能。纯粹从经济角度看,无论是近十几年还是近十年,煤炭行业的表现总体上是正常的,没有出现明显的盲目投资。
出口316万吨下降22.4%,同期比较,进出口品叠后增加煤炭市场容量210万吨,不会对市场造成明显影响。据世界经济信息网发布的数据,中国GDP总量到2025年可达到130.6万亿元,人均95506元,按照煤炭产量/万亿元GDP十年递减57%计算,2025年煤炭产量/万亿元GDP将降到0.3亿吨,煤炭总产量40亿吨左右。因此,说这个阶段盲目投资尚缺乏足够证据,也就是说,宏观上煤炭投资不算盲目。GDP增速下降幅度与煤炭产销量下降幅度维持了基本正常的比例,煤炭市场呈现了正常的状态。
2014年第二季度,美国GDP增长3.9%,并预期全年将维持3.75%到3.8%的增长幅度,欧元区增长幅度也在1.5%到2.0%之间。那么,造成社会库存增大、煤炭市场竞争激烈和煤炭价格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除了需求不足以外,根本在于煤炭行业自身调节能力局限和煤炭产业特点局限。
从现有资料判断,煤炭需求量不是回升而是相反。煤炭产量从15亿吨增长到36.5亿吨,增长了2.43倍。
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8.5%,石油占比17.7%,水能7.1%,天然气4.7%,核能占0.8%,其他占1.2%。因此,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是能源需求下降、煤炭行业近两年开始出现的供大于求和效益下滑的根本原因,基础设施、房地产、加工业等收缩,导致钢铁、电力、建材等行业下滑,直接导致煤炭需求下降。